很多人都覺得吃檳榔有幫助祛寒和幫助排便、消除疲勞等好處,但常常吃檳榔對人體傷害是很大的,能不吃就不吃才是最好的,有資料證實大部分發生口腔癌的患者都居住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,平時都有吃檳榔的習慣,而國際研究中心(IARC)已證實檳榔是「一級致癌物」,即使不含紅灰、白灰、菁仔(荖花)、葉子(荖葉),檳榔本身就具有致癌性,另外檳榔子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、檳榔鹼、檳榔素也被證實是致癌物質,只吃檳榔而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、若喝酒加上吃檳榔是54倍、抽菸加上吃檳榔是89倍、喝酒加上抽菸與嚼食檳榔則高達123倍,這真的是不容小覷,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死因資料顯示,每年超過 8千人罹患口腔癌、3 千多人死於口腔癌。
為什麼吃檳榔對口腔傷害那麼大?
因為檳榔本身的纖維相當粗硬,一般為了增加口感會加上石灰顆粒,長期嚼食檳榔會不斷摩擦牙齒咬合面與口腔黏膜,不僅會導致牙冠直接磨損,更容易產生蛀牙,當牙齒失去平滑表面就會有更多的食物殘渣與牙菌斑附著,還會使牙縫變大,導致食物更容易塞牙縫,另外會使修補傷口的膠原蛋白過多沉積於黏膜底下,就會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,進而影響咀嚼功能、導致嘴巴難以張開,會演變成嚴重的牙周炎,甚至牙齒掉落等問題。由於檳榔含有大量的檳榔鹼,會使神經處於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,但常吃檳榔,檳榔的汁液會在口腔中積存,如果沒有做好口腔清潔衛生等護理措施,長期下來就會牙齒變黑、牙齒嚴重損傷,其次檳榔殘渣還會刺激胃壁引起胃黏膜炎、胃潰瘍、胃穿孔。一定會影響正常的進食消化和吸收,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出現消瘦和營養不良的情形。
那我不要吃太多、吐掉檳榔吃,選擇吃特幼的是不是就沒事?
檳榔含有檳榔素(arecoline)和檳榔鹼(arecaidine),根據研究指出:吃檳榔者的唾液可發現致癌物質N-亞硝胺(N-Nitrosamines),而此致癌物質是由檳榔素與亞硝酸鈉反應所形成。檳榔在咀嚼的過程中會釋放出生物鹼(其中以檳榔素為最多),這會誘導身體細胞產生腫瘤,直接將檳榔由樹上摘下來放進口中嚼,就已經是在吃致癌物。檳榔子不管是特幼還是一般檳榔,本身的致癌物都會因咀嚼隨著汁液接觸到黏膜,就算是特幼的檳榔子也會變得相當粗糙,一樣會摩擦到牙齒、牙齦、口腔黏膜,進而造成口腔病變。
口腔出現「破斑硬突腫」症狀,請盡速安排就醫
只要發現自己或家人的口腔病症有以下其中一個狀況,就要盡快就醫治療:
- 破: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沒有癒合。
- 斑: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或白斑。
- 硬:口腔黏膜逐漸變硬、變緊,嘴巴張不太開。
- 突:口腔黏膜表面有不規則突起(乳突狀或疣狀突起)
- 腫: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明顯不對稱。
在台灣,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(含)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、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(含已戒)及原住民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,只要符合資格就可到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,早期發現問題就能早期治療,才能有效保護口腔健康。能戒掉吃檳榔絕對是對你人生是有好無壞,我們的牙齒真的很珍貴,一但牙齒、牙齦出問題,隨後就要花更多醫療費用去進行牙周治療和牙齒修復,得不償失,避免致癌物,就能降低罹癌風險,目前政府與全國200多家醫院合作,開設了戒檳班,有想要戒檳榔都可以洽詢當地衛生所唷!